欢迎来到霍邱县养老服务信息中心!

当前所在位置:

网站首页>养老服务 >> 老人托管

安徽日报前沿调查:老人面临养老和医疗护理难

[日期:2014-04-24]作者:安徽日报

人上了年纪,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疾病,子女、家政服务人员和一般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因没有专业医疗护理知识,不能给老人很好的照顾。老龄化社会,人们期待着满足老人养老和医疗护理的双重需求——
  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
  “医院专门针对老人的托护病房床位爆满,连加床都加不上,我们等了很久也没能把老父亲送进去。”这段时间,家住合肥市滨湖新区的王先生遇到烦心事。
  上个月,王先生70多岁的老父亲因摔跤导致腿部骨折,恢复得一直不理想。王先生和爱人都在外地工作,老人在家没人照顾,听说滨湖医院老年科有专门的老人托护病房,王先生就想把父亲送进老人托护病房,接受专业的医疗护理以尽快康复,没想到一直排不上床位。“许多人在去年年底就打电话来预订,到现在也没能住进来。”滨湖医院的医生说,因床位紧张,排队的老人等上一年都很正常,“不少老人好不容易住进来,就算已经康复,也占着床位不愿意出院,后面的老人只能等着。”
  “不出院也是没办法的事。”一位患者家属告诉记者,他的母亲身患多种慢性病,平时住家里的时候,三天两头就要往医院跑,来回很不方便,不如干脆在医院住下来,万一有个头疼脑热,医生就在身边,虽然多花点钱,但老人健康有了保障,自己也能安心。
  对于老人托护病房爆满、不少老人占着床位“不出院”的现象,省政协委员、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光亮分析认为,当前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,养老院里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,以致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,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紧张。
  现阶段我国家庭普遍呈“421”结构,家庭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,独生子女无力、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,单独依靠家庭力量难以担负养老重担,机构养老又存在较大的缺口。“目前的养老机构,主要有民办养老院和民政部门的公益养老院两大类。面向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老年养护床位偏少,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简陋、功能单一,难以提供照料护理、医疗康复、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。”合肥九久夕阳红老年城院长谢琼说。
 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,加之一些“老年病”具有常发、易发和突发性,患病、失能、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。
  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
  国务院于去年9月6日出台的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》明确提出,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,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。“从目前现状来看,实行‘医养结合’的模式已经十分必要。”陈光亮教授表示,这种模式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样本,依托公立医院建立这个模式样本更加可行。
  在陈光亮教授看来,公立医院有完善的医疗护理技术和仪器设备,能够为社会化养老提供高质量服务,能够为入住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保障,实现医疗、康复护理、养老全程无缝连接,可以实现“衣食住医”全方位的服务。
  有着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安徽省中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姚淮芳提出,依托公立医院成熟的运营模式,建立附属养老院,成立样板式养老院,从而建立和健全养老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,进一步规范指导所有养老院和养老机构,按病房管理方式来管理养老院。“可以20至30位老人为单位,设立一组管理(病区)。”姚淮芳说,管理组由组长(科主任)负责,每天督察护工的工作质量,并建立查房制度;值班者进行全组查房,问询老人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,如饮食、睡眠、二便及服药情况,测量血压、心率、体重等,为每个老人建立独立健康档案(类似病案),每天检查后进行规范记录。组长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和院长沟通,发现有老人发病及时联系就医和通知家属。
 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目前,我省已经有部分医院对此作出探索,依托自身医疗资源提供“医养结合”的服务,老年患者在疾病的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,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“养老院”休养状态。如此,患病老人既能就医,又能得到专业化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。
  不过,这种模式的推行面临着诸多困扰:政策体制不完善,资金和专业人才缺乏,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较少,持证上岗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。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医疗机构为老人提供服务,但无论是在总量规模、服务质量、管理水平、应急处理、医药需求等方面,都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。
 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以推进
  “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,在依托公立医院建立养老机构的问题上,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关键。”陈光亮教授强调,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进行有力引导,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推进这项工作,要拓宽“医养结合”养老机构的资金渠道,由相关部门建立专项发展基金或设立养老基金会;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,建立“医养结合”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,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,将政府、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,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,共同来满足日益增长的“医养结合”服务需求。
  “在初期,可从城市社区医院开展各种形式的试点,也可由较大医院探索在城市周边开办养老院。总之要尽快在全省范围内展开试点,以推动医院办养老院的健康发展。”陈光亮教授说。
  在皖全国人大代表朱海燕,多年来一直关注公立医院养老问题。她认为,建立模式化养老院,完全依赖在职医护人员不可行,因为目前医院基本都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。可招募身体健康的医院退休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,他们有长期医疗管理和临床经验,用医院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养老院轻松自如。“挂靠医院使养老机构早期建设能更加专业化并让医院有责任感,目的还是建立模式化、规范化养老机构,一旦养老机构走向成熟,可以脱离医院独立运作。”
  朱海燕代表同时建议,培训养老院从业人员,依照公立医院护理人员模式进行培训,从业人员要持证上岗证,具备基本职业知识,恪守职业道德。同时,可在大专院校设立老年护理专业,专门培养老年护理从业人员,“这一职业将来需求量很大,就业前景也会很好。”
  延伸阅读:“医养结合”的几种尝试
  国内一些城市对“医养结合”作出积极尝试,常见的有三种模式——
  第一种是在医院中建养老病房。以济南医院老年公寓为代表,其特点是医疗服务有保障,但床位少。该公寓现有入住老人90多人,床位数量有限,要想增加床位面临很多困难。老年公寓已占用了医院一半的资源,老人越多,医疗运转成本越高。目前,老年公寓既没有得到卫生部门支持,也没有得到民政部门支持,资金全部来源于医院。其实,在病人不是很多的一般规模的医院推行“医疗养老”模式,可以吸引一部分病源,但如果没有政策及财政支持,也很难维持和发展壮大。
  第二种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尝试办养老院。比如青岛市前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康乐老年护理院。这种模式是养老院挂靠医院,经济上各自独立核算。有专业医务人员坐诊,老人看病及时方便,使得老年公寓更有竞争力、社区医院业务量增加。但是,受社区医院场地有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,这种模式推广起来有一定困难。尽管如此,社区医院兼顾养老是一种新的尝试,老年人能得到更好照料,对社区医院来说也有了新的发展途径。
  第三种是养老机构与医院比邻而建。在广州,从海珠北路到海珠中路,有市第一人民医院、省中医院、省人民医院门诊部、广州军区总医院等10多家医院,围绕这些医院,周边有5家社区养老机构和5家其他养老机构共6000多个床位,入住率超过九成。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入住率,主要是因为医疗优势非常突出。这种模式下,医院、养老院各自独立,关系较为松散,但遇老人患病需要急救时,离大医院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。但大医院不是为老年人专设的医疗机构,对于非急症类疾病仍需老年人长时间排队等待,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。